林京华(1818年—1897年),江苏省南通市郊十里坊人。自幼从父林奎南学医,林氏世业中医内、外科,医术精湛,尤擅柳枝接骨术,医德高尚,蜚声杏林,至林京华晩年更是声誉远扬。
1877年,林京华在59岁时奉诏进京,任五品御医。在京期间,林京华曾治疗一位因骑马不慎而跌断肱骨的皇亲。这位皇亲伤情严重,肱骨呈三断开放粉碎性骨折,林京华采用了林氏祖传的柳枝浸鸡血之法为其接骨治疗,功效卓著,伤者很快痊愈。淳亲王亲手书写横匾“徒柳折胘”和楹联“青炉久炼长生药,丹鼎新添不老方”赐予林京华,赞其医术高超。可惜此匾与林氏老宅均于1938年毁于侵华日军之手。
近年,南通市进行城镇改造,十里坊地区拆迁,林京华当年的老宅也不例外。据收旧货的人说,在林氏老宅收了一本线装的《本草纲目》和一个脉枕。因笔者在南通城内收集中医药传统物件有一定的影响力,收旧货的人便第一时间告知了我这个消息。
我赶过去后,发现线装《本草纲目》是芥子园藏版,木刻本;描金漆器脉枕虽有破损,但打眼一看,上手一拿,便知年份到位。这两件藏品都比较罕见,确实是珍贵的老物件,笔者便慷慨解囊,将这两件“宝物”都购买了下来。
这件漆器脉枕重210克,长14.3厘米、宽13.3厘米、厚6.8厘米,中间凹陷下去约6厘米。脉枕的四个面都用漆料涂成了黑色,两端的图案均为枣红色万字纹。万字纹是中国古代传统纹样之一,有吉祥、万福、万寿之意。一侧图案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喜鹊登梅”,另一侧是寓意品性高雅的水仙花。这两幅图案均采用了传统描金技艺。
脉枕的主材质是木质的,在木胎上涂生漆,经过百余道精密的工艺才得以完成。我国古代用漆作涂料的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十过篇》。彩绘漆器是我国工艺美术品的重要品种。古代的漆器除了木胎以外,还有夹纻胎器、螺钿漆器等。漆器在我国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而作为脉枕比较少见。
中国古代历史上呈现过多种材质的脉枕,有皮质、玉石、竹制、藤编、木制、陶瓷、漆器等,而能够留存至今的多为陶瓷脉枕。笔者查遍全国中医药博物馆,并未从中找到这样的描金漆器脉枕。
这件描金漆器脉枕造型美观大方;木头材质轻便,宜出诊时携带使用;木质脉枕不像瓷质脉枕那样笨重易碎,也比棉质脉枕更耐脏。作为一件清代御医使用过的器物,能流传至今更显珍贵。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