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青年中医成才之路探赜
0001.01.01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响应全国中医药大会的号召,笔者根据国医大师卢芳、孙申田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刻见解整理出9条建议,以飨读者。期望这些内容能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沃土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

  读经典夯基础

  老一辈中医药学专家多幼承庭训,熟记《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医宗金鉴·凡例》曾言:“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也十分推崇对中医经典的学习,强调“学习《伤寒论》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同时把《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一步。”

  中医经典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蕴含了中医学的理论精华。熟读经典有助于青年中医形成正确的中医思维,掌握中医理论,拓展中医临证思路,提高中医临床思辨能力。研究名老中医的成长路径可知,深入学习中医经典是成为中医人才的必经之路。

  跟名师启新知

  在与众多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接触中,笔者深刻认识到拜名师对中医学习的重要性。青年中医向名师学习,吸收其学术观点、临床经验,拓宽学术视野,能在中医之路上加速成长。有学者梳理《名老中医之路》中96位名家的成才历程,发现经名师“引渡”是中医成才的捷径。著名中医学家、经方大师岳美中曾指出,做学问不存在绝对的无师自通,自学时会遇难题,更需请教他人,所以要珍惜从师机会。岳美中回忆其跟师陆渊雷的经历,虽时间不长,但对自学出身的他而言十分珍贵。他还提到,自己从师机会有限,不过身边不乏学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同道,虚心求教,皆能受益。对青年中医来说,多拜名师、追随学习,能迅速提升学习效果。有些中医理论复杂深奥,名师指导尤为关键,而且不同名师的独特学术观点和经验能帮助启迪思维,推动青年中医探索创新。师带徒曾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沿用许久。一方面,它契合当时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师带徒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关键。中医学科实践性强、辨证灵活,尤其是专科绝技手法、流派经验等难以从书本获取,更适合在跟师过程中口传心授。

  早临床多实践

  对于青年中医,早临床、多实践至关重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临床实践亦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佳方法,也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对于青年中医而言,在临床实践中,不仅可以接触到各类病例,还能更全面地认识不同疾病的特点与治疗方法。实践中,还可及时向师者请教,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建议。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有助于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逐步提升诊断准确率与临床治疗效果。

 善思辨开智慧

  青年中医应着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与思辨能力,不仅要看到疾病的表象,还能透过症候剖析其本质,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论语》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笔者认为,通过积极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多角度分析可培养中医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核心在于善于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导青年中医深入思考,揭示事物的本质。批判性思维是中医思辨能力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要全面分析信息,识别逻辑漏洞和偏见,以理解真相。多角度分析问题有助于全面掌握病情,通过换位思考,形成更全面的认知。

  有悟性能创新

  青年中医要培养自己的中医悟性。中医学中渗透着哲学思想,存在着许多较为抽象的思维方式,所以需要具有一定的悟性。

  笔者认为中医学习、中医成才都以悟性为基础,而悟性又因人而异,它既由先天潜质决定,又受到后天哲学思维、人文素养、人生阅历等的影响。其中传统文化素养是具有中医悟性的关键,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悟性无法形成。因此,青年中医应不断学习,广泛阅读,深入思考,以加强悟性培养。临床实践同样重要,青年中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深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形成个人独特的诊疗经验,从而提升悟性。

  识药材知药性

  “用药如用兵”,学医者需谙熟药性,这是青年中医成才不可或缺的前提。国医大师金世元被尊称为“国药泰斗”,其医术精湛源于对中药饮片的独到认知和对药性的深刻见解,他在中药品质鉴定与评价方面创建了“五象七原”的学术思想,能够准确鉴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以及是否道地,被赞誉为“火眼金睛”。山西名老中医贺本绪先生回忆其习医识药经历时提到,学好中药之气、味、功能与主治实属不易。他在认药过程中常亲口尝药,品其气味,先尝平性药,后尝剧烈药,先小量,后中量、大量,并从尝试中体会出气轻味薄之疏散药宜轻剂(量小),重剂反而力小,且有某些副作用等。

  此外,“识药材,知药性”不仅能对医者医术的提升有所裨益,亦能学会中药饮片的真伪辨识。如牛黄挂甲法以鉴别牛黄真伪,后世医家通过火试爆鸣法对海金沙的真伪进行鉴别。这些方法都是中医药智慧的结晶,为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准辨证处好方

  青年中医开好处方的前提是深入理解并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素问》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清代医家柯韵伯曾强调根据病情审察病机、观察病情,在“以法统方”的基础上,做到方从剂选,按“十剂”分类选方,提高开方的准确性。其次,亦应注重临床实践的积累。青年中医诊治能力的提升是在长期临床实战中积累所得。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总结,青年中医可以不断校正处方,以提高临床效果。

  懂科技谱新知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青年中医面临机遇与挑战,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将是青年中医把握机遇的关键。他们需关注科技发展,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研发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设备、新药和健康产品,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促进其走向世界。

  国医大师陆广莘曾言,中医要充分了解西医方法,要“心知其意,而不为所囿”。他在一流西医院里开设中医门诊,创建中医病房,并于1958年在北京医学院开设《中医学概论》课程,有效推动了医院临床各科室开展更广泛的中西医合作。陆广莘学贯中西,中西医临床经验颇丰,故其中医诊疗思想立意高远,内涵深刻,说理精辟,不仅传承中医,又加入新的元素,将中医发展壮大。

  守医德成大家

  所谓“医德”,顾名思义就是医生的职业道德。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大医精诚”的医德理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青年中医在临床上,不仅要神志专一,心无杂念,还需有一颗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患者之疾苦。同时,需牢记医疗不分贫富贵贱,要一视同仁。将上述内容做好,就可以成为人民的好医生。

  在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上曾有这样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从医者,青年中医要知晓,为医治病并非所有疾病都能医治,医生不仅需要治疗疾病,更需尽可能帮助、安慰患者。医乃仁术,古今中外名医,无不如此。

  医生,作为生命健康的守护者,理应秉持纯粹的职业操守,将全部心力聚焦于看病这唯一使命。根据患者病情,凭借专业知识与经验,做出最为精准、适宜的医学判断。这不仅是医疗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但若医生在诊疗中受到功利因素影响,其医术可能会因利益干扰而偏离正轨,损害患者健康和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回顾中医发展的漫长历史,但凡能在杏林之中声名远扬,成为一代名家者,无不遵循着“熟读经典勤临床,多拜名师悟性强”的成长路径。读经典是基础,拜名师是条件,勤临床是过程。青年中医应当积极主动地把握每一个学习与成长的机遇,夯实基础,跟师学习,勤于实践,识药辨方,提高悟性,开拓进取,心系患者,为学一世,终成名家。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