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以中医药文化特色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0001.01.01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大思政课”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其在教育的内容、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平台、教育的文化环境等上呈现出育人合力的时代特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淀与丰富起来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而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是专门负责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力量。如何将中医药文化特色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处理好一般思政课与具体思政课的关系,有效通过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用好“大资源”、建好“大师资”,合力做好教育资源转化运用,使其成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助力器。对此,中医药院校应立足实际,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彰显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底色,进而有效传承和发展中医精神,弘扬中医药文化,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提质增效。

  以中医药文化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内涵价值

  一是深刻理解中医药院校的“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中医药院校“大思政课”的价值内涵立足于中医药文化精髓,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使其相较其他类型院校具备了独具一格的思政课程体系。突破学科之间的间隔,巧妙地将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知识点有机衔接起来,最终实现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真正彰显中医药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中医药味”。如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天人合一、悬壶济世、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等道德规范行为理念,这就要求中医药院校学生先有德再有术,先有医德仁心,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服务群众、治病救人合格的从医者,并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中深刻理解社会责任与担当奉献精神。

  二是中医药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价值。中医药院校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独具特色,特征鲜明,其最大特色就是无处不彰显着中医药哲学思想,将中医药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精气学说、辨证论治等)融入高校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成为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一,中医药院校“大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等思政主干课程与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引用中医药名家医德事迹,更加形象具体地学习掌握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的内在精神实质,启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思考,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其二,中医药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将思政课内容与会热点问题、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主动“走出去”,深入社区、企业宣传中医药相关知识,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开展各类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及志愿服务等,在实践中领悟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实践中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以中医药文化特色提升高校“大思政课”育人成效

  中医药文化提倡大医精诚、医德为先,重视有德望的医者言传身教。因此,其与思政课教学目的内涵一致,不谋而合。我们在推进中医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要立足中医院校实际,在“大”上做好这个课题,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和挖掘一切具有思政元素的资源。同时,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各种社会力量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建设“大课堂”,拓展“大思政课”建设的阵地资源。“大思政课”建设以依托“大课堂”为重要载体。思政课要充分运用好课堂主渠道这个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以校内课堂教学为理论基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拓展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善用社会“大课堂”,挖掘“精神富矿”,打通校内校外资源阻隔,畅通交流渠道,中医院校应主动出击,“走出去”,与科研机构、地方中医药文化馆、医院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互补,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有机结合,推动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双向发力,优势互补,互促互进。一方面,立足学校思政课堂教学,立足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特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主体性作用,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情景演示等形式丰富课堂实践,注重提高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互动式教学中更好引导学生学好基础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充分挖掘社会“大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校社合一,在中医药文化基地、医院、医药博物馆等区域开展思政课教学,真正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动”起来,让思政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全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搭建“大平台”,丰富“大思政课”建设的育人元素。“大思政课”建设以“大平台”为重要抓手。其一,中医药院校应立足中国医药文化特色,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使用,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其二,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建好用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利用校外资源,丰富校内教学资源。如包括中医药文化基地、医院、医药博物馆等,通过采用沉浸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现场教学中深刻感悟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和实践伟力,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其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大力推进“大思政课”的数字化建设,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思政课教学与中医药文化,全力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思政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师教学、学生自学思政资源库。其四,开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线上示范课程库,全力打造“云上大思政课”平台,为中医药院校学生构建一个可视化、便捷化的“大思政课”学习平台。其五,中医药院校应通过大数据技术与运用,构建校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思政育人资源互通共享。

  用好“大资源”,拓展“大思政课”建设的精神养分。“大思政课”以“大资源”为重要依托。“大思政课”作为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涉及中医药院校课堂内外、线下与线上、理论与实践、横向与纵向等多主体、多资源、多层次的关系,高校要将办好思政课作为重要议程,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其一,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中医药院校应注重中医药特色,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把中医药文化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同时,中医药院校应开发具有中医药文化的相关特色教学资源、视频资料,打造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网上数字图书库,丰富教学资源。其二,把中医药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实践案例、中医药历史等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其三,挖掘好用好红色教育资源,传承红医精神,在典型案例中引导学生在了解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中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辛和感人事迹,让学生听起来“新鲜”,品起来“有味”。

  建好“大师资”,筑牢“大思政课”建设的力量根基。“大思政课”以“大师资”为重要保障。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充分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汇聚各类人才,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师资队伍。以中医药文化特色为基础,充分挖掘其中思政元素并运用之。其一,中医药院校专职教师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应发挥主力作用,筑牢中医药文化基础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善于发现和运用其中的思政元素。其二,思政课教师要注重一言一行,以行立教,以德立身,身正为范,为学生做好道德表率,才能以德服人。其三,积极聘请国医大师、名老中医、青年岐黄学者、老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以自身所学所长为学生做好思想引领。同时,邀请校外相关专家、学者、行家进课堂,用自身丰富的社会实践生动讲解思政课。其四,搭建“大师资”队伍平台,做好队伍培训工作,通过跨学科、跨专业、跨院校,针对思政课教师加强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双提升,并将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确保育人实效。其五,建立思政课教师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针对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畅通反馈渠道,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使其努力成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培养更多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医药人才。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