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聚焦省政府提出的“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广区”战略定位,举各方之力,推进赣南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县级公办中医医院全覆盖,中医药人才队伍体系更加完备,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高位高效推动,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连续几届将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写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持续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数年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实施意见》《加强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近3年将综合医改列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江西赣州)建设多次作出指示批示。2024年8月29日,市长李克坚还专门针对示范区建设存在问题向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致函,督促各地加大推进力度。市人大常委会加强对“一法一条例”执行情况的检查。各县(市、区)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市中医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42.54亿元。投资10.3亿元新建赣州市中医院院区,医院的占地面积由原先的22亩扩大到80亩,床位数由400张增长到990张;2024年6月30日,赣州市中医院实现整体搬迁,新院区正式投入运营。各县(市、区)在财政紧张情况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余、崇义、安远等8个县(区)投资18.2亿元新建公立中医院院区,南康区、上犹等县(市、区)投资6.9亿元改(扩)建中医院院区,会昌县投资1.2亿元回购及扩建县中医院。市县两级投资6.6亿元购置医疗设备。2024年全市18个县(市、区)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全市334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全市公有产权的村卫生室中医阁达到村卫生室总数的21.6%。2024年,全市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到8628张,每千人口0.96床,与2021年相比,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增长32.6%。
三是优先保障支持。连续几年出台《关于探索扩展赣州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的通知》等文件,推出居民医保看中医门诊可以报销50%、全市职工医保看中医门诊可以报销55%。2023年新增上调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28项、累计达135项。实施中医病种DIP付费,将中医优势病种由30种增加至183种,总体倾斜资金达2000万元。2024年向上争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中医药发展补助资金8亿元,市本级安排中医专项资金500万元。
部门联心联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是抓人才培养。连续出台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市委编委、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5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赣州市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通知》,从2022年至2024年每年招收50名中医学专科学生。目前招收86名在读生。目前,全市招聘中医药类人才87名,引进和培养博士12人,引进和培养硕士223人。开展西学中培训人数1800余人。目前,全市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5130人,比2021年增加1287人(增长33.5%)。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280人,中药师(士)156人。两类人员较2021年均有所增加。
二是抓专科建设。全面推进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把赣州市中医院打造成辐射赣粤闽区域性中医特色医院。赣州市中医院中医骨伤科、中医康复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中医科获批全国中西医协调“旗舰”科室培育项目。全市共有国家重点专科2个、重点培育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31个,省级基层特色专科29个,市级重点专科25个。建立16个中医类专业委员会,覆盖中医全学科建设。投资1189.5万元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投资321.8万元支持南康、章贡、信丰、大余等10个县(市、区)的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内涵建设。近三年,累计投资1511.3万元加强县级中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和中医馆建设。
三是抓名中医培育。做好名中医先进典型推选、评选工作。评出市级名中医37名,推选出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寻乌县乡村中医医生潘昌荷,中国好医生兴国县乡村中医医生邓经铭和宁都县乡村中医医生黄月明等一大批全国、全省先进典型。
全面宣传传播,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
一是建立传播人才数据库。按照专业突出、求实创新的标准,从全市中医药类人才中遴选100名,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人才数据库,并按照任务需求,组建市级中医药文化传播队。每个县(市、区)组建一支县级中医药文化传播队。
二是打造全覆盖宣传阵地。建立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赣州市中医院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与赣州市融媒体中心、赣南红等媒体合办宣传,扩大中医药文化普及覆盖面。市、县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中医馆、中医阁、杏林驿站等,普遍建有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
三是开展中医药文化活动。每年打造一组中医药文化传播专题活动,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系列活动。近年来,每两个月编发1期中医药科普知识海报,举办中医药法知识和中医药知识竞赛,全市开展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115场、中医药文化月活动80余场、中医药文化知识“六进”活动286场,覆盖90余万人次。连续2年举办赣粤闽湘“国医节”文化周系列活动。赣州市中医院建成并依托“虔派健康养生馆”中医药科普平台,提供中医药文化线上线下服务。同时,组队参加全省中医类赛事。 (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