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数据局发布了《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3至5年内全力打造“数智中医药”。目前,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涵盖了预警、诊断、治疗以及中医药知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形成了智能专家咨询系统、舌诊仪、脉诊仪、四诊合参辅助辨证系统,以及推拿机器人、热敏灸机器人等具体应用产品。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重构了生活、思维和学习方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药教育领域也将迎来“人工智能+”的新教育模式改革。
人工智能技术为中医药教育改革带来机遇
第一,扩展医学教育资源。医学知识体系庞大且更新迅速,人工智能有助于对海量中医药知识进行标准化和客观化建设。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大数据,构建系统的知识图谱,既可以优化教师教学内容体系,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获取全面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使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和课本知识灌输,通过动画演示、图像分析和数据等方法,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可视化和立体化,拓宽教育空间,丰富教育载体。
第二,革新医学教育方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并结合知识图谱预测学习进度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学。学习不再是教师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变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参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形成性教育评价更加客观有效,因为教学反馈和评价不再完全依赖于教师的经验式和记忆性评价,而是可以以数据形式进行记录、跟踪和及时反馈,使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
第三,提升医学生临床诊疗能力。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于中医领域,有助于实现中医理论、诊断、治疗、药物配方等传统知识的数字化转化,相应的可以为中医传统“望、闻、问、切”诊断方法提供明确和量化的解决方案,让中医临床教学实训能够更具体,更精确。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解剖和经络腧穴3D教学仪、脉诊仪、舌诊和面诊等设备可以协助医学生识别脉象、舌象、面部色泽及声音等中医诊断要素及其微妙变化,从而做出更精确的判断,减少误诊和漏诊。有了人工智能技术加持,医学生还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模拟标准化病人,体验诊疗过程,甚至模拟解剖,以获得直观的医疗体验。
人工智能技术为中医药教育改革带来挑战
任何技术都有其两面性,人工智能既可以支持医学教育模式的创新,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
第一,人机互动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逻辑是模仿人类思考、学习和行动,最终构建起类似人类智能行为的决策系统。应用于医学领域会出现两类问题:第一类是人工智能是否能完美模仿人的感知?例如四诊合参辅助辨证系统使用各类设备捕捉患者各类健康数据,这些图像设备和传感器能否完全模仿真人的视觉和触觉?如果他们不能精确模拟人的视觉和触觉,这样的诊断就失去了中医诊疗的精髓,还可能给医学生带来误导。第二类是人是否能够理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学习模型复杂,决策过程是个“黑箱”,难以被人类理解,将AI应用于辅助医学生临床实习中,会不会让学生过度依赖AI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如果产生误诊,责任应该如何划分?
第二,患者信息安全问题。人工智能对数据的需求几乎是无限的,需要大量数据进行训练和测试,才能提供有用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需要在全面获取患者临床信息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诊断和用药,不可避免要对患者的健康数据和电子病例信息进行开发,如果开发过度,势必侵犯病人的隐私权,违背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
第三,人文精神缺失问题。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和技术,更是关爱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人文实践。过度依赖AI识别、护理机器人等技术,会减少医生与患者的亲密互动,这样既无法培养医生的人文精神,也无法掌握患者的真实需求,出现“技术对了,问题错了”的“黑色幽默”。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中医药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中医药教育改革事业中,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安全原则。医疗技术与人的生命健康直接相关,必须坚持可知、可用、可靠的标准。未来应用于中医药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要保证训练数据高质量、无偏见,提高技术的可解释性以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同时,大数据模型不仅要纳入诊断信息,还要遵循医学伦理原则,通过调整数据样本和特征值,在人工智能系统内设置道德标准,以确保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在遵循医学伦理的原则下辅助决策。
第二,负责原则。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科技的发展要以人为本,而不能超越人的存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中医药教育需要开展“负责任”的研究和应用,要提高对科技风险的认知和预见能力,坚守医学伦理,保护患者隐私;还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道德纠偏机制,技术可以增强,但是不能取代人的专业判断。
第三,人本原则。首先,医学是仁学,也是人学,无论采用何种教育方式,都要在教育中贯穿“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也要耳濡目染学习如何构建良好的医疗人际关系,人工智能的使用,应当促进而非削弱医患之间的人文关怀。其次,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思贝尔斯),教师对学生最有力的影响未必是渊博的知识,一定是高贵的人格魅力。所以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教育活动都不能只发生在师生的“数字身份”之间,必然要在人与人之间的生命互动中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过分夸大人工智能的地位。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必将推动中医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中医药教育实践中,我们不仅要积极支持新的技术变革,也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和应用技术。通过整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努力培养出既精通现代医学技术,又深谙人文关怀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