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医药人文教育不仅是中医药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更是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涵。中医药院校应努力构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及网络育人“四维联动”体系,全员、全程、全方位深化中医药人文教育,促进中医药人文教育与立德树人工作同向同行、协同发力。
强化课堂教学,夯实中医药人文教育之“本”
课堂教学是中医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中医药院校要立足医学专业特点,将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贯穿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优化知识传承与思想引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注重中医药人文教育的层次设计,1~2年级开设基础课程,如医学史、医学伦理学、中医药基础理论等;3~4年级开设探究性课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卫生法学等;5年级临床实习时开设医患沟通、生命伦理学等实践性课程,形成梯次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二是创新课程思政。中医药院校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大医精诚”医德思想、名医典故案例及国医大师楷模作用有机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救死扶伤的医者情怀。在临床教学中注重融入职业道德修养、医患沟通技巧、危机事件应对等内容,引导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到临床实践中。
三是重视人文课程。紧密围绕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增设中医药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比例,整合优化教学体系,保持课程良好序贯性,将人文素养精神实质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增强学生对中医药人文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丰富实践载体,筑牢中医药人文教育之“基”
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人文教育,强化实践是一大突破口。中医药院校要教育引导医学生积极投身到文化研学、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让学生在实景实地中、在生动实践中,感受国家发展,树立理想信念,提高人文素养。
一是走好岐黄文化传承路。陕西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独特优势。应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组织学生到孙思邈故里、药王山、扁鹊墓、王焘墓等中医药文化名胜古迹开展研学活动,坚定学生中医信念,弘扬国医文化,传承国医之道。
二是走好悬壶济世从医路。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让医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病患,深入了解医疗现状,强化为患者服务的人文关怀意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救死扶伤的重要职责。
三是走好田野乡村振兴路。组织医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积极参与“送医下乡”“健康扶贫”等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民众提供志愿服务,帮助学生近距离了解基层实际,培养人文精神,激发勤奋学习、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注重文化建设,涵养中医药人文教育之“根”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青年学生成长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中医药院校要注重将中医药人文教育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全流程,持续强化学生对中医药人文教育的感性认知和内化吸收。
一是突出校园环境建设。以充满中医药文化气息的校园为教育基地,打造中医药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宣传橱窗、文化走廊、主题广场,依托医史博物馆、校史馆、名医馆等展示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和历代名医事迹,增强医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突出环境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是拓展文化育人载体。在优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环境的基础上,将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介有机结合,利用网络媒体大力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中人文素养提升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名医大家的医德医风。
三是开展丰富文体活动。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中医药人文主题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和科技创新活动,帮助医学生陶冶思想情操,厚植文化底蕴,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彰显网络优势,赋能中医药人文教育之“新”
新媒体时代,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优势,创新中医药人文教育形式,实现学校、医院及人文领域专家学者等多方资源的沟通和联通,构建集教学、科研、医疗、交流于一体的中医药人文教育网络体系。
一是丰富“互联网+”教育载体。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药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医学教育新形态,建立中医药人文教育线上平台,针对专业特点,开展不同的中医药人文课程,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是优化“互联网+”培育体系。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专题开设中医药人文教育模块,实现人文素养培育日常化、碎片化,引导学生广泛讨论分享,主动参与到中医药人文教育发展的潮流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真正地做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三是完善“互联网+”培养机制。利用网络平台即时双向沟通、海量传播、参与性强等优势,充分激发医学生在线自我教育功能。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中医药人文沙龙、在线论坛等人文氛围浓厚的网络文化活动,拓展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高迪 陕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