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特性,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属性及相互关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党员干部职工坚守“坚韧如金、正直如木、为民如水、奋进如火、积淀如土”五行本色,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以新气象谱写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篇章。
坚韧如“金”,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中医药文化自信。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党委立足广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植物资源这一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老一辈研究院科研人员历经36年,开展广西植物多样性调查工作,收集了翔实的物种数据,参与的《广西植物志》编研项目荣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通过16年的科研攻关,研究院科研团队参与研制的纯中药口服抗菌药——银马解毒颗粒获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原创中药新药证书。拥有金子般的信念、悬壶济世的爱心、吃苦耐劳的进取心,体现出中医药科技人员的本色。
正直如“木”,坚守廉洁底线,树立新时代中医药人的清风正气。
研究院大力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紧盯专项资金管理、“三公”经费管理、设备物资药品建设项目招标采购、工程建设实施、干部选拔任用、医疗服务等开展工作执行情况专项督查,切实加强廉洁风险防控。加强法纪和廉政警示教育,深入开展“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活动,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30余部、到警示教育基地开展学习活动18次,约8000余人次受教,不断提高职工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全面推进“清廉中医药院”建设,结合研究院特色,注重内涵,丰富形式,将清廉文化、家风家训等内容融入日常。研究院涌现出一批勤廉榜样典型人物:有从事中医药科学研究十余载,投身乡村推进科技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的“百年五四·广西青年榜样”;有以勤廉为本,守规矩顾大局,刻苦钻研科研业务的广西卫生健康委“勤廉先进个人”。坚守参天巨木般的正直,树立新时代中医药人的清风正气,构建了研究院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为民如“水”,站稳群众立场,发挥中医药惠民优势。
研究院牢牢把握“鱼水情”,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为适应群众就诊需要,创建门诊党支部党员先锋岗,开设名医堂、名老中医工作室,新增就医面积1000余平方米,引进火龙温灸、刃针、活化整脊枪技术等先进医学诊疗技术,不断提升就医环境和诊疗技术水平。创建中医药文化志愿服务队,与社区联合开展健康素养宣传、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深受广大居民的欢迎和称赞;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教育、中医药文化下乡等文化进基层活动,每年受惠群众达6000人次。为破解困扰职工群众的难题,组建党政共抓的重点工作专班,上下合力排除万难。研究院始终把群众职工的需要放在最高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党徽”在上善若水、务实为民的中医药人身上熠熠生辉。
奋进如“火”,保持攻坚克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研究院积极营造“支部带头、党员冲锋、干群合力”的科研攻关氛围,在区内外中医药科研院校、企业与基层,处处闪现着支部联建共建的火花。近年来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澳门大学、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南宁市中医医院等结对共建,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130余项,制定各级标准60余项,获授权国家专利50余件,发表科技论文240余篇,以实际党建行动推动了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发现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等植物新种6种,建立十大功劳、两面针、沉香等10多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上万亩,获得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或备案件40余件。研究院保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火”一般的热情,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不断实现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积淀如“土”,把握振兴时机,厚植中医药发展根基。
研究院坚决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精神,牢牢把握中医药改革发展机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动研究院学科平台跨越式发展。多措并举汇聚人才,优化人才梯队,柔性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著名院校特聘专家9名、博士研究生6名,自主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选派30余名科研骨干外出进修,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50余人,联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打造广西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团队。打造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等广西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持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学科建设水平。“人才是第一资源”,研究院大力搭建学科平台,厚植人才沃土,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