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充分彰显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心理育人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中医药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心理育人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育人策略,为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医学素养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奠定基础。心理育人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医学作为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要求从业者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育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医生的必备技能,不仅可以增进医患关系,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此外,医学学习和医疗工作都存在一定的压力和挑战,学生需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心理育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理解他人,培养同理心和沟通技巧,提升人际交往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合理调节情绪和缓解压力,使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游刃有余。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强化心理育人的策略与措施,供教育工作者参考。
构建完善的心理育人课程体系。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要求,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更多样、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中医药院校应构建完善的心理育人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课程体系应系统覆盖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危机干预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增强其自助与求助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医药院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组织心理拓展训练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同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和预警机制。中医药院校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和帮扶。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开通心理热线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识别和干预,防止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加强中医药文化在心理育人中的应用。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心理育人元素,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中医药文化在心理育人中的应用。同时,将中医药文化中的心理育人理念和方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心理育人能力。中医药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心理育人能力。一方面可以引进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心理育人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增强其心理学知识及心理育人技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成效。
建立心理育人的长效机制。为确保心理育人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中医药院校应建立心理育人的长效机制,制订心理育人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明确心理育人的目标和任务,确保心理育人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加强心理育人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对心理育人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