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促进儿童健康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副司长沈海屏介绍,近年来,我国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全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4.5‰和6.2‰,和2012年相比,分别下降了56.3%和53%,实现历史最优水平。
坚持儿童优先改善服务
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事关民族未来。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保障儿童健康方面,重点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强化政策协同。坚持儿童优先的理念,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分工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将儿童健康的目标任务纳入健康中国战略,纳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优先发展领域。开展母婴安全、健康儿童、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等系列行动计划,推动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迈进。
重点健全服务体系。完善以区县妇幼保健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网络,提高保健服务可及性。在全国设置了2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5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布局14个儿童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推进儿科专科联盟建设,带动提升儿童重大疾病、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水平,减少患者跨省市流动。强化县级医院儿科能力提升,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与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儿科加强联动,推动儿科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促进优质儿童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目前,全国共有儿童医院158所,妇幼保健机构3082家。全国每千名儿童床位数达到2.7张,较2015年增加0.27张。全国儿科医师数量增加至20.58万人,较2015年增长74.4%。
优化全程服务。开展孕产期妊娠风险筛查评估,强化危重新生儿转诊救治,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控措施,开展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聚焦“小眼镜”“小胖墩”、孤独症等儿童健康问题集中发力,推进防、筛、诊、治一条龙服务,目前,全国孕前检查率达96.5%,产前筛查率达91.3%,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筛查率均超90%。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较5年前下降超30%,神经管缺陷、唐氏综合征等严重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下降23%,全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综合干预前的34.8%降至1.3%,先天梅毒报告例数大幅度下降,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下降至1%以下。我国儿童健康核心指标持续向好,优于全球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青少年近视和肥胖防控仍是重点工作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推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过程中,规范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聚焦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检查,在24月龄、36月龄和4、5、6岁时开展屈光筛查,检查儿童的“远视储备量”。经过不懈努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国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5.1%,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6岁儿童近视率分别是51.9%、12.7%,与201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7和1.8个百分点,呈现向好改善态势。
同时,在解决“小胖墩”问题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孕期体重管理工作,免费为城乡0~6岁的儿童提供13次健康检查,加强对学龄期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聚焦儿童群体主要健康问题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新期待,努力提升儿童保健和医疗服务能力,强化服务保障,不断提升儿童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