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中西医结合是多学科多方面的交叉
0001.01.01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人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于2002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西学中班第一次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和经典名著,之后被遴选进入“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师带徒”项目,成为首都国医名师李淑良老师的学术继承人,在老师的指导下跟诊学习,看到了经典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确切疗效。2019年成为“全国西学中骨干人才”,2023年被选入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全国西学中优秀人才项目,有机会不断深入学习中医经典理论。至今,在西学中的道路上探索了20余年,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中医不仅是医学,更是哲学思想与先人智慧的结晶。学习中医不仅能帮助患者治疗疾病,而且对于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西学中的道路上,我逐渐认识到了中西医结合互补的优势,中医与西医形成于不同的东西文化背景,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不同体系的医学都各具特点,也都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学更重视宏观的整体,其临床思维的特点体现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辨证论治。这里的整体观念包含了对天象、环境、人体认识的总和,辨证论治体现了逻辑思维的能力。没有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不能客观地反应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更不能方证对应,有效治疗疾病。西医学偏重于还原分析,重视局部的改变,强调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支持,突出可重复性,更有利于标准化的推广应用。这两种不同的理论尽管观点和方法大相径庭,但是并不矛盾,它们同时存在于不同背景下,各具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特定的一种医学模式,具有更广阔的优势,所以中西医结合的学习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这样才能广泛采纳中西医不同的优势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多学科多方面的交叉。包括基础理论的融合,例如中医脏腑经络学与西医解剖生理学的对接,中医病因病机学与西医病理生理学的整合。临床应用的融合,包括诊断和治疗的互补,能更准确地诊断疾病,能更有效地治疗疾病。科学研究的融合,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试验,应着力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机制和效应,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为科学研究提供方向。人才培养的融合,需要培养同时具备中医和西医知识的医学人才,包括提供跨学科的培训课程,培养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的综合能力等。在中西医的融会贯通中,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中西医的融会贯通,会更好地促进医学的发展和进步,针对现代社会人们对医疗需求的多样化,中西医结合的融会贯通更有利于保障人民健康。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还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尤其要注重政策上对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给予个性化支持和保障。近几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了不同层次的西医学习中医项目,并且选拔了全国西学中优秀人才,不仅为广大西医工作者提供了系统学习中医的机会,而且各种不同风格资深老师的讲座和学员间的多元化交流促进了很多学员思维方式上的飞跃。在医学院校的教育中,如果多增加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课程,让医学生们更早接触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医学,更充分认识中西医结合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可以更精准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更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中西医结合在预防医学领域的养生和保健也有独到优势,这些对于保障人类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