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春雨是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也是这里基层名中医工作室的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这种“专全结合”的新诊疗模式正在这里落地生根。
传统社区医院的中医科通常采用“单兵作战”模式,即一名患者对应一名医生,患者的治疗通常具有片面性和管理难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更有利于患者诊疗体验,提升患者的健康管理,果春雨与团队的医护人员们积极探索按“病”不按“科”的综合立体诊疗特色模式。
他根据医师的专业特长组建了4+1支特色治疗团队,由副主任医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组长,组员由主治医师、医师、康复治疗师、护士组成,形成老带新。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配合医师完成开具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小组再结合家庭医生团队进行诊疗后的随访,辅助中药师的用药指导,全程跟随式护理指导。内科、针灸、康复、护理相结合的模式共同完成患者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健康管理。这种特色诊疗模式,使患者们来到这里挂一次号,便能享受到一整个团队的医疗服务。
医疗小组间也可根据治疗需求随意组合,以达到集中高质量中医诊疗资源,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医、护、康共同参与。在这种诊疗服务模式下,患者就诊从以前的“病人围着科室转”变成“医生围着病人转”,达成了“病人不动医生动”,让患者享受到便利高效的全程跟随式治愈体验。
作为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就诊的常以老年人居多,老人们又往往病情相对复杂,果春雨的中医工作室充分发挥“简、便、验、廉”的中医特色,积极钻研各种外治方法与中药的结合,治疗多发病常见病、疑难杂症,如失眠、眩晕、头痛、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重症肌无力、重症失眠、顽固性头痛、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炎等。果春雨认为有机结合、灵活运用针、药,以及各种外治法,可以展有其长,补其所短,切合社区居民中医治疗需求。
除了当好社区健康“守门人”,果春雨也多次参与对口支援工作,在内蒙古兴安盟阿力得尔中心卫生院援助期间,深入了解当地卫生院及居民需求,将针药结合融入地域特点,为当地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当地以农牧为主,劳动强度高,天气较寒冷,饮食里的盐、脂肪比较多,所以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腰椎、颈椎、骨关节病等都是高发疾病。面对这种情况,果春雨以中草药结合温针灸、耳穴疗法、穴位放血等中医适宜技术展开治疗。援助期间,共完成了600多人次的诊治工作,支援结束后仍然保持定期为当地患者线上远程会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果春雨不仅对团队的医疗水平有高要求,更强调年轻人要扛起中医推广的大旗。通过传承、带教在中医科内培养起一批年轻的中医药人才。
带领科室多次参与中医药文化宣传,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艾灸特色工作室及失眠门诊,创新打造了一个可观、可闻、可感、可触及的沉浸式中医文化体验空间,通过中医讲解及临床实效,提供质优价宜的医疗服务,让老百姓就医更可及、获得感更暖心,让患者更深层了解中医。
除了在“家门口”看好病,果春雨也为偏远地区中医药传承点燃火种。他坚信对口支援工作的意义不仅是“输血”更是要“造血”。在外援建期间,果春雨不仅用专业医疗技术服务当地居民,更定期为当地医务人员授课,分享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结合地方需求和地域特点,在当地培养“针药结合”独当一面的中医科骨干,并组织改建了中医治疗室,尽力提升当地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