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第五批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中医针灸医师马岚出发了,她远赴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的唐加多戈医院,从事中医针灸工作。2023年,她被评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
在布工作1年多时间里,她累计接诊3600余人次,充分发挥中医针灸独特优势,梳理10多种常见病种,采用中医适宜技术,为患者缓解各种病痛,获得了当地民众的认可和信赖,让中医针灸疗法在远离祖国的非洲大地上“圈粉”了众多患者。
援藏归来再次“出征”
2022年8月,马岚作为第五批援布医疗队中唯一的中医医师,承担着康复理疗科中医门诊工作。由于布基纳法索通用的是法语,为了此次援外工作,她开始从零开始学习法语。
在报名参加中国红十字会第五批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选拔工作前,马岚刚刚结束援助西藏错那县藏医院的工作。
2021年5月,马岚作为芜湖市中医医院第二批援藏医疗队队员,赶赴平均海拔4200米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援助西藏错那县藏医院。她克服了“高原反应”带来的各种不适,积极投身工作中去,用中医“闪闪的银针”搭建起皖藏友谊桥梁。
克服困难化解“银针恐惧”
来布基纳法索之前,马岚就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来应对当地的条件短缺问题。可到了布基纳法索,马岚才真的意识到了条件的困苦。
“在布基纳法索,我们随时要面临断电问题。”马岚说,一旦断电,她擅长的电针、热疗灯治疗就没了用武之地。
为了充分发挥中医的价值,马岚翻阅资料,请教名师,将传统针灸、艾灸、刮痧疗法综合运用到患者身上,不错的疗效让马岚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银针医生”。
在她的努力下,当地人逐渐化解对神秘银针的恐惧,也有效地缓解了当地流行的疟疾、登革热带来的低烧等症状。
电力短缺可以用传统中医疗法克服,可缺水只能靠医者强大的毅力支撑了。当面对缺水和较多病人的双重考验时,对她来说最难的不是一天不上厕所,而是一旦有水,她就要抢着时间,把用过的火罐全部清洗干净并消毒,以便为患者争取安全卫生的诊疗条件。
手持银针解困疾
马岚所在的队伍已是第五次选派中医针灸医生参与援布工作了,因此当地百姓对中医针灸并不陌生,但真正使用的患者并不是特别多。
马岚所在的科室是康复理疗科,中医门诊只是其中一部分。刚到布基纳法索,她每天的病人大多是当地的华人和已经接触过针灸的当地人,诊疗人次并不是特别多。可热爱中医药事业的马岚总是通过专业的针灸技艺和与患者热情的沟通,赢得越来越多当地居民的赞誉。
马岚的第一名病人是一位80岁高龄的高位截瘫的老人,在权衡了手术和康复疗法之后,他的家人选择来马岚所在的中医门诊“试试”。通过一次次的治疗,马岚用上针灸、拔罐、电针、艾灸、耳穴等“十八般武艺”。
慢慢的,老人从最开始完全依赖轮椅行动到后来可以辅助工具缓慢行走,中国针灸神奇的疗效让老人有了新生的希望。
老人告诉马岚,有机会他一定要让他的孩子和孙子去中国学习“神奇中医”,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学习中国人骨子里世界大同的“大国情怀”。
亲传中医做“第一患者”
除了日常的诊疗工作,马岚也从事着她非常喜爱的带教工作。
在布基纳法索,有两名当地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跟着马岚学习中医针灸。马岚从中医最基本的知识开始,一点一滴地教授学生。遇到典型的案例,她会耐心讲解;针对中医基本操作,马岚就是学生的“教学模型”和“第一患者”。
“针只有扎在我的身上,我才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学生们掌握的情况。”她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两个努力的学生在感激马岚的精心教导之外,也对有着悠久文化的中国心之向往,希望能够来到中国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用神奇的中医药服务布基纳法索的患者们。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马岚和她的团队用精湛的医术一次次挽救着生命,用新技术新疗法帮助当地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用医者仁心诠释了广大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
“我只是千千万万身体力行传承中医药文化成员中的一份子,希望援外医疗工作能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一扇窗,也期待能为国际医疗援助事业增添更多中医助力。”马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