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党委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第一时间制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调研方案》,把好领题、破题、解题关,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实际行动。
“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是主题教育的要求。医院党委始终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围绕破难题、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的要求,把为民解题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标准。”曙光医院党委书记周强峰说。
出入院一体化中心,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患者入院检查流程多、出院病史打印时间长……面对就医环节中的种种难题,不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成为医院的当务之急。主题教育期间,医院党委将这一问题列入整改清单,通过现场办公、多部门协调推进,高效落实整改举措,达成整改目标。目前,已建成了从入院前到出院后双向拓展延伸、集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出入院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大厅设置专人专岗及社工志愿者提供咨询、引导服务及帮助,患者关于出入院常规流程的疑问第一时间就得以解决。
患者入院前,扫描医院公众号上的住院服务二维码可填写个人基本信息,采集到的数据将导入住院病案首页,提高医生的接诊效率。患者办理出院后,病历资料线上或线下领取、检查检验报告打印等功能也已在服务中心实现。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后即在服务中心优先完成医嘱中的抽血检验;放射科、超声科、心功能室开通专门通道安排预入院患者进行优先检查,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在院等待检查的时间。
出入院服务中心的“中医四诊仪”设备可以为患者提供中医诊断信息,“中医四诊仪”采集的望诊、脉诊的图像信息可上传到中医现代影像诊断中心的中医临床信息整合平台上,为全国医院首创,与现代放射技术的MRI、CT等影像数据相结合为患者进行诊断。
获取患者预手术信息,实现与手术室排班的无缝衔接;帮助日间手术患者缩短在院诊疗时间;设置麻醉评估门诊,麻醉师早期介入,提高麻醉评估的效率。服务中心将为患者带来更简便、高效的服务和体验。
规范多学科会诊机制,让诊断更精准高效
传统的诊疗模式多为各专科“单打独斗”,他们往往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这样显然不利于患者的综合诊疗。多学科会诊则是各学科资深专家以共同讨论的方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合理规范的诊疗方案的过程,从而实现各学科资源和优势的最大化整合,提高诊治效率和医疗质量。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欠缺统一的管理、流程规划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等问题。
主题教育期间,医院注重顶层设计,结合各专业的学科特点,根据疾病谱以专科为基础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组建人员固定、梯队合理的多学科(MDT)团队。比如,针对肿瘤患者,医院建立了以肿瘤科、放疗科、核医学科、医学影像科、超声医学科、传统医学科组成的MDT专家团队。
会诊采取预约制,会前将患者的详细病历资料汇总发给相关MDT专家,有利于完善相关检查,更好地制定综合诊疗方案。申请科室应严格落实MDT诊疗决策,并对患者转归情况进行跟踪评价的全闭环管理模式。同时,医院制定配套政策,有力提升各学科MDT会诊的诊疗质量和水平。高效的MDT会诊制度的产生和运行,让复杂疾病的诊治更高效、更精准,获益患者众多。
市民“应时养生苑”,催生特色时令门诊
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不仅能治病救人,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是中医药人的职责,也是百姓健康生活的需求。
主题教育期间,医院基于长期参与市民养生文化节“应时养生苑”等项目,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疗法带到百姓身边的工作基础,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百姓需求,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药文化社会服务的立体化路径。
夏令时节,在上海市群艺馆的“曙光集市”上,“百年老店”石氏伤科带去了他们的绝活手法、功法;有着百余年传承历史的徐氏儿科、杨氏针灸传人们也让大朋友、小朋友们体验了针对不同体质的不同敷贴方药、穴位透药、压丸;丁氏内科分支的各个内科科室带去的夏令花草茶、呼吸导引功等养生防病妙招也悉数亮相。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课程也被带入上海市的中小学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萌芽。与此同时,基于百姓需求,一个具有传统特色的“时令门诊”也在曙光医院应运而生。“时令门诊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三因制宜’原则,根据个人体质,在每个节气时令给予特色养生干预方案,从饮食起居到综合疗法,让中医养生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也使百姓更多地接受中医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真正得到健康实惠。用中医药助力百姓健康福祉,是我们的使命与追求。”曙光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房敏说。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背景下,医院党委沉到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百姓需求,把为民办实事作为重要内容,让百姓得实惠,为医院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