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树人、立业、奉献 ——国医大师皮持衡中医教育思想初探
0001.01.01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皮持衡从医执教60年,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中医教育思想。他提出“树人、立业、奉献”的教育理念,强调在中医教育中,“坚持中医的理想信念,牢记中医的事业宗旨,不忘传承创新的使命担当,矢志不渝地奋斗贡献”,对于培养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坚持中医的理想信念

  皮持衡认为,理想信念是中医教育之魂。中医教育的根本,就是要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中医的理想,坚定中医的信念。一个人一旦选择了中医之路,就要头也不回地一步一步坚定走下去,才能到达理想的境界。但是中医的博大精深及临证的错综复杂,难免会使一些人望洋兴叹,摸不着头脑,寻不到津涯,乃至理想动摇,信念迷茫,中途生变,足下的路也就变得迂回曲折,步履艰难起来。至于如何培养中医的信念,皮持衡认为,关键在两点:一是在学医之初的专业思想,二是临证之时的专业精神。

  从学医的动机和愿望来说,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日益为社会所熟识,报考中医药院校的人数逐年增加,但过往的历史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一些新生开课不久就对中医产生了明显的排斥情绪,主要原因是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都是以现代科学为价值取向的,无论是数理化,还是语史地,憧憬的是现代文明的殿堂,而中医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延续,起点是几千年前的岐黄之学,中医药文化大厦固然巍峨恢宏,但“玄冥幽微,变化难极”,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概念范畴都是几千年前的知识语境,加之要记忆背诵的东西太多,让不少学生对中医学习心生畏惧。对此,皮持衡教授常常循循善诱,开导鼓励学生立志专研中医,只要思想端正了,志愿坚定了,专业学习的困难也就容易克服了。

  专业思想只是学习中医的一种内在保证,学成之后能否成为一个坚定的“铁杆中医”,还取决于是否具有专业精神。《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内心真正以从事中医为快乐的人,才会在中医事业上有所作为。

  所谓专业精神,就是要有对专业的敬畏与虔诚,对于专业的激情与执着,以及对专业的高度自信。医为仁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对专业的敬畏,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专业的虔诚,就是对病人的精诚。对专业的激情,就是由“知之”到“好之”“乐之”的态度。专业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对专业的高度自信,没有专业自信就没有对专业的坚守。

  从大处讲,专业自信就是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尤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中医药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从小处讲,一技在身,终生受用。

  夯实专业思想,铸就专业精神,是中医教育的成功之本。因此,在师承教育中,皮持衡特别重视信念的传承。他认为,中医信念的传承,首先要信中医,其次要多用中医,进而对中医形成由衷的“信仰”。

  牢记中医的根本宗旨

  医学是人学。医学的宗旨不仅是救死扶伤,更重要的是守护生命、维持健康。皮持衡指导学生经常提醒他们:要牢记中医的根本宗旨,不要忘了医生的基本责任,切莫把技术当成谋利的手段,不可“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基于孙思邈“大医精诚”的理念,皮持衡经常强调,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首要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老师要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为人之道、为学之道。

  培养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尤其是学习中医,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学习古圣先贤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求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良好的医德观念,促进他们在为医之路上健康成长与发展。

  不忘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

  皮持衡认为,中医药发展了几千年,有精华,亦有不足之处,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是一个现代中医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医药学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尤其注重辨证论治和整体观,所以不能随意地剪裁或嫁接。全面而系统地传承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和必由之路。

  皮持衡认为,中医药师承的前提是中医姓“中”,作为一名中医师,首先要学好、掌握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掌握中医的诊疗技能,临证时按中医的思维进行辨证论治。对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充满自信,并且要为中医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奋斗一生,这就是“衷中”。我们提倡“衷中参西”,但不能“名中实西”。实际上,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以解决患者病痛为主要目的的,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但认识疾病的方法、角度有所不同。因此,在传承中医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中西医的长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真正保持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使中医的生命之树更加长青不衰。

  皮持衡认为,在中医传承的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学我,中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自学,但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必须要在跟随老师的临床过程中才能形成。第二个境界:像我,建立了一定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之后,学生就可以开始独立思考、独立临床了,但其临床思路及临床经验的形成,基本上是建立在导师的学术思想基础上。第三个境界:超我,学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不断创新,自我提升,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中医传承的过程中,有了这样三个境界,并以此来指导带教学生,才能真正将中医一代代传承下去,也才能无愧于学生。

  中医学是传统医学,在新的时代,要想永葆生机,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勇于创新才有出路,但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或者靠自己的主观臆想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更有意义。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非常系统,它不是停留在医术或物质的层面,它建立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基础上,并全面吸收了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精髓并予以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之集大成者——《黄帝内经》。它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和疾病,而且全方位关注天地人的和谐,不仅关注形而下的器,而且更关注形而上的道。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除了中医,目前能全方位的揭示或突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基本没有。这是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不能丢掉。缺少了这个继承,所谓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创新是重要的,但是继承更加重要,应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精神弘扬继承传统医学。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是真创新。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