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中医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瑰宝。深刻理解中医药的文化精神,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对于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生命健康是指人的生命所应达到和保持的一种基本状态,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共同追求。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孕育形成的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的认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哲学智慧,如崇尚天人合一、注重身心和谐、强调人文关怀、倡导大医精诚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其中,以人为本、崇尚生命、健康至上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几千年来,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人的疾病防治方法、保障人的生命健康的历史。中医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天人合一的整体生命观,构成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精神,赋予中医药文化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因此,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重要文明成果,为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促进民族繁荣昌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作出了重大贡献。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刻理解中医药的文化精神,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
推动新时代健康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健康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首要需求,是人民幸福之根本。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如果群众患病得不到及时救助,如果疾病控制不力、传染病流行,不仅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会受到重大影响,而且社会会付出沉重代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健康发展道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五个方面的战略任务,《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要求“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有力推动了人民健康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践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坚实的健康基础。因此,立足新时代,扎实推动健康文明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充分发挥中医药推动新时代健康文明建设的独特优势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思维,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首先,辨证论治的中医治疗优势。《黄帝内经》云:“治病必先求于本。”中医治疗首先重在“辨病”,即对疾病进行充分辨识,“辨病”是“治病”的前提。“辨病”的过程,不是就病论病,而是运用整体思维、系统思维进行疾病辨识,强调在治疗疾病时,从整体出发,洞察人身体内各个组织器官之间,以及人体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在治病时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进而更加准确地了解病症、查找病因,然后通过调节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等,进行对症治疗。需要强调的是,中医对“疗效”的理解,也不仅仅是病症一时或短暂的消除,更多强调疾病治疗对于人体健康的长远影响,体现了崇尚健康至上的价值理念。
其次,以疾病预防为主的中医治未病优势。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人在“未病”状态下就应该注意保养、调理,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体现了医学追求的至高境界。中国古代医家十分重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如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将“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贯穿始终,提出了“未病先防”“既病早治”等思想;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他强调,“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可见,中医治未病思想,突出了预防优先的健康宗旨,着眼于对人生命健康全方位、全周期的关注,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健康需求,更好地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再次,以健康养生为主的中医保健优势。中医养生思想,重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与中医治未病思想内在统一。治未病是养生保健的目的,养生保健则是治未病的重要途径,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中医养生思想,建立在几千年中医养生保健实践基础之上,积累了丰富的养生方法和养生观念,在推动现代养生保健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在养生观念上,不仅积极倡导阴阳平衡的健康观,注重调节人体阴阳之间的平衡、和谐,而且还倡导情志养生观,认为人的身心健康是一个有机整体,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二者缺一不可。如《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中医养生思想,不仅主张身体的保养,而且主张精、气、神的保养,注重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以达到身心和谐、身心合一。这一观念对于引导人们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中国建设相结合,将中医药治疗优势、中医治未病思想、中医养生观念等融入健康中国建设全过程,大力推进新时代健康文明建设,从而为实现全民健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