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栀子花,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江南。彼时常在阶前、池畔和路旁看到栀子叶色亮绿,四季常青,花大洁白,芳香素雅。栀子的花苞期很长,从冬季开始孕育,直到来年夏至时节才绽放,绽放时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令人如痴如醉。《四川志》载,唐朝时有个叫白上坪的地方,种栀子“家至万株,望如积雪,香闻十里”。
在古代,栀子花被奉为祥符瑞气,受到虔诚隆重的礼遇。《史记·货殖列传》载:“千亩栀茜,其人与千户侯等。”迄至晋代,栀子花更受珍视,据《晋令》:“诸宫有秩,栀子守护者置令一人。”可见其身价之高贵,为看守它还特设一吏。历代文人雅士留下许多诗篇赞美栀子。宋代杨万里的《栀子花》云:“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
栀子花不仅能供人观赏,还能食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描述了栀子花的两种吃法,一种做法是“采半开花,矾水焯过,入细葱丝、大小茴香、花椒、红曲、黄米饭研烂,同盐拌匀,腌压半日食之。用矾焯过,用蜜煎之,其味亦美”;另一种做法则是“采花洗净,水漂去腥,用面入糖、盐作糊,花拖油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