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1808—约1868),字孟英,号半痴山人,清代著名医家,浙江钱塘人。王孟英自幼习儒,试图走科举之路以光宗耀祖,然而在12岁时,其父患病被庸医误治而亡。从此,王孟英弃儒习医,钻研经典,终成一代温病学大家,有《霍乱论》《温热经纬》等著作传世。
王孟英自幼家贫,父母双亡后,在盐行做工勉强维持生计,生活穷困潦倒,却将父亲生前“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的教导牢记心中。王孟英胆识过人,面对危难重症胸有成竹;他有一副热心肠,常打破“医不叩门”的习俗。面对病家的质疑,常常谆谆劝谏;面对穷苦病人不忍心索要诊费,反而将自己饿晕在途中。同道皆佩服,谓“孟英肠热胆坚,极堪倚赖,如犹不信,我辈别无善法也。”
笔者从《王孟英医学全书》中摘录两则医案,看王孟英是如何“肠热胆坚”的。
胆识过人,年少初露锋芒
某日官员周光远突然身体不适,浑身发冷,虚汗淋漓不尽,少气懒言。在场的医生见他白胖肥硕,认为是痧证,处芳香开窍类药物。当时王孟英年仅17岁,他趁众人不注意诊过周氏脉后,认为周氏脉微欲绝,切忌芳香开窍,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众人一看王孟英是个年轻的小伙子,皆不信其所言。但周光远却点名让王孟英治疗,王孟英遂急煎一碗干姜汤给周光远服下以救急。服下后,周光远病情很快就出现了好转,王孟英接着又开了人参等大补元气、回阳固脱之药,周光远最终恢复了健康。周光远将王孟英视作恩人,放弃仕途追随王孟英,后助王孟英出版了《回春录》一书。
古道热肠,以医理劝患者
有个穷书生名叫张养之,家徒四壁,体弱多病。一次发病,头痛咳痰,九月的江南湿热氤氲,可张养之身披棉被却仍旧寒战。王孟英为他诊治时,发现其脉象沉取弦滑数,遂言此为真热假寒之证,因体内郁而化热,热邪阻碍营卫气血运行于体表,遂体表感冷,应当苦寒清里郁热。张养之一听要苦寒泄热,惊慌失色,认为这样治疗实乃荒唐。王孟英便向他讲清其中缘由,张养之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遵循了王孟英的处方。可连服几服药后,没有任何好转,甚至上吐下泻,比之前更严重。张养之大乱,加上在座的亲戚七嘴八舌,遂停用了王孟英的处方。
王孟英一听就急坏了,他不请自来,直奔张养之家中,劝其勿犯“热热之戒”(体内有郁热,而用温补之药,则使病情更加严重)。王孟英推心置腹的劝说感动了张养之,遂遵守王孟英的处方医嘱,最终痊愈。后来张养之在整理王孟英的医学书籍时,还赞颂:“孟英之手眼,或可得而学也。孟英之心地,不可得而及也。我之病,奇病也。孟英虽具明眼,而无此种热情,势必筑室道旁,乱尝药饵,不能有今日矣。况不但有今日,而十余年深藏久伏之疴,一旦扫除,自觉精神胜昔,可为后日之根基。再生之德,不亦大哉!”
王孟英之胆识、见地,值得当今医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