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一般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可继续按项目付费,中医医疗机构可暂不实行DRG付费,对已经实行DRG和按病种分值付费的地区,适当提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病种的系数和分值,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行业普遍认为,当前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对院内用药带来重大影响。但《意见》的发布明确对中医药进行“特殊保护”机制,后续或将进一步加剧院内用药市场洗牌局面。
政策利好
中药DRG暂不实行?
11月2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印发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在2019-2021年试点基础上,按2022年、2023年、2024年三年进度安排,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分别启动不少于40%、30%、30%的统筹地区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并实际付费;统筹地区启动DRG/DIP付费改革工作后,按三年安排实现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全面覆盖,每年进度应分别不低于40%、30%、30%,2024年启动地区须于两年内完成。
此后,各地医保局纷纷发文落地国家医保局制定的顶层设计。12月31日,青海省医疗保障局印发《青海省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其中明确,2022年,全省各市州全部启动实施DRG/DIP付费改革。在此之前,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也已相继发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形成全省统一、上下联动、内外协同、标准规范、管用高效的覆盖所有开展住院服务定点医疗机构的医保支付新机制。
市场格局千变万化,未来三年DRG/DIP将从试点变为主流,各级医疗机构等诊疗、用药、医保报销乃至医院运行管理方式都将发生重大改变。有业内人士指出,支付方式改革专业性强、牵涉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战略任务,政策明确推动支付方式改革将进一步影响院内用药市场,尤其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医保支付形势下,对中药产品的市场格局将带来影响。
本次发布的《意见》明确,推进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实施中医病种按病种分值付费,遴选中医病种,合理确定分值,实施动态调整。优先将国家发布的中医优势病种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中医医疗机构可暂不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对已经实行DRG和按病种分值付费的地区,适当提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病种的系数和分值,充分体现中医药服务特点和优势。
行业普遍认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按病种付费的支付制度,将契合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单病种临床路径与单病种付费有机融合、相互推进,将有利于中医药产品优胜劣汰,助力高价值品种脱颖而出。
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医药DRG支付改革已经行走在路上。10月11日,广东省医保局印发《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关于开展医保支付改革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对中医优势门诊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对中医优势住院病种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建立全省统一的中医优势住院病种分值库,合理确定分值,实施动态调整。
年度收官
中医药板块井喷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患者基数不断扩大,对中药的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在此基础上,建立目标导向的中医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机制,优化现有中医价格项目,完善新增中医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政策,势必有利于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提升,拉动市场需求。
面对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中医药板块资本市场价值愈发得到重视。中药板块可以说是年底***强板块之一,12月以来板块指数大涨11%。在2021年***后一个股票交易日,受医保支付政策利好消息影响,资本市场反应强烈,中医药上市公司股票集体飘红。
截止收盘,中药板块得到强势拉升,创3年半来新高。龙津药业已连续8涨停,精华制药连续第7个涨停,同仁堂、红日药业、新天药业、济川药业等近20股涨停或涨超10%。
中药作为我国特色药品种类,一直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国家近年陆续出台中医药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将中医药纳入***发展规划,为中医药市场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围绕中医药服务就人才培养、创新研发、安全监管等促进市场优化。
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医药“临床价值”考验仍在持续。据记者了解,近期多地卫健委下发文件,要求医疗机构上报重点监控药品目录。此前,中医药产品一直是重点监控目录的重点“关照对象”。
在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批重点监控目录中,神经节苷脂、脑苷肌肽、奥拉西坦、磷酸肌酸钠、小牛血清去蛋白、前列地尔、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复合辅酶、丹参川芎嗪、转化糖电解质等赫然在列,所涉中药品种已经受到巨大市场冲击,康恩贝、双鹭药业元气大伤。
业内人士表示,行业洗牌格局进一步深化,临床用药结构持续优化,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医药产品在院内市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强者恒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将得到持续放量的机会。政策逐步落地,高临床价值的产品享受的市场红利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