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馆 > 中药常识
卷耳
0001.01.01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诗经·国风·周南》中提到的“卷耳”也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但是,很多人容易把它和苍耳混淆。即便是在古代,很多中医古籍中也常把苍耳和卷耳放在一类中药进行描述。比如,北宋的《证类本草》、明代的《本草乘雅半偈》等中医书籍中,都把“苍耳”与“卷耳”放在一起论述功效。

  比较有趣的是,北宋沈括所撰《良方》与苏轼所撰《苏学士方》两书的合编本《苏沈良方》中,对苍耳给予了赞誉式的评价:“药至贱而为世要用,未有如苍耳者······其花叶根实皆可食。食之如菜,亦治病无毒。生熟丸散无适不可,多食愈善。久乃使人骨髓满,肌理如玉,长生药也。杂疗风痹瘫痪,癃疟疮痒,不可胜言,尤治瘿金疮,一名鼠粘子,一名羊负菜,诗谓之卷耳,疏谓之枲耳,俗谓之道人头,海南无药,惟此药生舍下,多于茨棘,迁客之幸也。”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把苍耳从头夸到尾,却似乎夸错了对象,前面说的是苍耳,结尾说的是卷耳,很显然作者认为两者是一种中药。但是,按作者原文中所说“其花叶根实皆可食。食之如菜,亦治病无毒”,显然指的不是苍耳,而是卷耳。因为《名医别录》《千金方·食治》等明确指出苍耳有小毒。而且,大家童年玩游戏追逐互扔的苍耳,根本不符合“食之如菜”的鲜明特征。

  借此机会,本文把卷耳和苍耳的区别为大家做一个简单地区分。

  据《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卷耳,别名婆婆指甲菜,来源石竹科卷耳属植物粘毛卷耳,以全草入药。春夏采集全草,晒干。性味淡、凉。有清热解表、降压、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高血压等病。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治乳腺炎、疔疮。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卷耳即婆婆指甲菜能“清小便热症”。另据《中华本草》记载,卷耳中的田野卷耳,别名田卷耳,为石竹科植物田野卷耳的全草。一般生于海拔1900~4200米的云杉林下潮湿的草丛中,有滋阴补阳的功效,主阴阳亏虚证。《全国中草药汇编》中的簇生卷耳,来源石竹科,也以全草入药。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和长江流域各省。性味苦,微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主治感冒、乳痈初起、疔疽肿痛等病症。

  卷耳与苍耳不是一个科。卷耳为石竹科,苍耳为菊科。苍耳药用部位为苍耳带总苞的果实,即苍耳子。南京市名中医、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颜延凤主任中医师介绍说,苍耳子性味甘温,有毒,主要功效有散风、止痛、祛湿、杀虫等。一般用于治风寒头痛、鼻渊、齿痛、风寒湿痹、四肢挛痛、疥癞、瘙痒等病症。

  古方举例

  古籍中记述卷耳、苍耳常合为一处,且古方多以苍耳记录。本文原文摘录了两个古籍验方,笔者个人认为此二方中的“苍耳”乃是“卷耳”之误,兹列如下,仅供中医同仁及读者参考辨别。

  治癞:嫩苍耳、荷叶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来源:明《袖珍方》)

  苍耳叶羹治中风,头痛,湿痹,四肢拘挛痛:苍耳嫩苗叶一斤,酥一两。先煮苍耳三、五沸,漉出,用豉一合,水二大盏半,煎豉取汁一盏半,入苍耳及五味,调和作羹,入酥食之。(来源:北宋《圣惠方》)

  现代应用

  治妇女乳痈初起:鲜婆婆指甲菜捣烂,加酒糟做饼,烘热敷于腕部脉门上,左乳敷于右腕,右乳敷于左腕。(来源:《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治小儿风寒咳嗽、身热、鼻塞:婆婆指甲菜,芫荽,五至六钱,胡颓子叶二至三钱,水煎,冲红糖,每日早晚饭前各一次。(来源:《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治疔疽:卷耳鲜全草加桐油捣烂,敷患处。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