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养生的***目标,人归根到底要顺其自然。要想“法自然”,就要去掉心对身的干涉,去掉人的意识对身体的干涉,让脑子管得少一点。
【七成以上的病由心而生】
现在的疾病已经被认定,七成以上属于“心身疾病”,这些病都是从“心”上得的,是想得太多导致的。
先来看婴儿的例子。儿科医生向来反对婴儿一哭父母就来抱,让婴儿多哭几声增加他们的肺活量。但医生也会告诉父母,特别健康的婴儿是很少哭的,甚至不哭,因为他们身体没有任何不适,没有反映身体不舒服的负性情绪,也就没有需要宣泄的地方,所以很少哭闹。这就说明,人的心情都是身体状态的直接反应,身体健康心情自然就好,反过来,心情不好肯定要拖累身体。
前苏联科学家很早就发现,人的大脑可以产生数百万种神经肽,这些内分泌物质,不仅在两个大脑半球之间传递信息,而且还将大脑的信息传递给全身,从而影响全身的内分泌腺和器官,使整个身体完成大脑的指令。这就是心理影响生理、心情左右身体的具体过程。用中国人的俗话说,就是“病由心生”,“心”和“身”是互相作用的。
现在做医学实验时要制作胃溃疡的动物模型,方法之一就是不断用夹子夹实验用的大白鼠的脚,使其紧张、恼怒、疼痛,乃至破坏它的情绪,一般情况下,经过几个月这样反复的刺激,大白鼠的胃就会出现溃疡了,这是心情受到重大打击引起的。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陈小野在着作《入静养生的原理》中,一开始就提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和干扰,这是人体与生俱来的重要的致病根源”。这个高层次首先就包括大脑皮层,就是中医讲的“心”。大脑皮层的功能用得越多,心思就越重,对身体的影响也就越大。大脑的功能是高层次的,身体功能是低层次的。
在同样的外因影响下,生病与否,归根结底在于内因。一个“心重”、思想复杂的人,受到情绪影响留下的痕迹就重,对身体的影响也重,别人是小病,他就可能是大病。因为他们的高层次功能对下层的抑制过重,所以就比心宽的人更容易得病。
大家都有体会:人一生气,精神一紧张,就不想吃饭,血压也会升高,因为主管情绪的高层神经抑制了主管胃肠、血管的低层神经,胃肠肌肉不蠕动,胃口就差,血管收缩,血压就高了,这就是身体的应激反应。
各种疾病都是以应激反应为基础才发生或加重的。所谓“应激”,就是身体对突然而至的刺激的反应。这个刺激首先会影响的是人的情感,这是人体的高层次功能,随后高层次就会对低层次的功能产生抑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高层次的“心”的功能,即由“心”而生的杂念,它会抑制身体与生俱来的本能。
着急上火时,人体免疫系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抑制,免疫功能因此下降,各种疾病便乘虚而入。所以人们都知道,对病人要报喜不报忧,就是怕病人再“着急上火了”。
【别让大脑管得太多】
金元时期名医朱丹溪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说,人生下来就带着病根了,这个病根就是常常有余的阳,就是“无病三分火”的火,其实也就是人独有的,不断动着的“心”和永远难以填满的欲壑。
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有“心”,有灵魂,有复杂的情感,有思维能力。也恰恰是这些人的高级之处干扰了低层次功能,所以人是容易上火的动物。
那些脑子好使、想法多的人,特别是他们的聪明并没带来一个好心态时,往往越容易上火。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是强调心静,比如道教主张自然无为,佛教主张空戒。古代名医养生之道讲究“静者寿,躁者夭”,“养生以调神为主,调神以不用神为主”,终的目的是不用神,就是不动心,让心静。
所谓“心静自然凉”,凉的时候就是一点多余的火都没有,这种健康自然的状态可以让低层次功能发挥,如胃肠正常蠕动、血管自然舒张、免疫系统启动,使人处于不上火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