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专区 > 医疗康复专区 > 康复知识
血管病患者多运动更受益
0001.01.01来源: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得了心脏病后,家人和患者都会希望“静养”,觉得任何运动都是一种损耗,会加重病情。但日前,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公布的一项研究指出,心脏不好的人更要多运动。这项近45万人参与的研究首次发现,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比健康者更能从运动中获益。

  韩国首尔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当运动量达到500MET-分钟/周,相当于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或高强度运动75分钟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和身体健康者的死亡风险分别降低了14%和7%。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除了急性心梗、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衰、不稳定心绞痛等危急重症,以及运动会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心血管疾病外,医学界一直鼓励心血管病患者适度运动。”但临床及日常生活中,常见到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不敢运动、害怕运动。一方面,有些患者不清楚自己的病情处于什么状态,也不知道能不能运动,什么样的运动强度、方式和时间合适;另一方面,有些心脏病患者对运动有不少错误认识,尤其有过心梗或冠心病比较严重的患者,放了支架一年多,却连一些轻微的床上运动都不敢做,甚至不敢上班,也不敢骑自行车,顶多偶尔慢慢走一走,导致康复缓慢。实际上,患者应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即使是危急重症患者,医生也会鼓励他们在床上适度活动手脚,从而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张海澄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坚持运动的好处很多。首先,中老年患者久坐不动,很容易长下肢静脉血栓,血栓一旦脱落、栓塞肺动脉就很危险了。其次,运动可以调节控制心脏的自主神经,使血压、心率、心脏代谢等张弛有度;长期坚持运动,可改善血管弹性,促进毛细血管增生,增加一些侧枝循环的形成。再次,运动可改善心脏代谢,提高心肺功能。***后,经常运动,患者会感觉体力明显变好。

  “运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并且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能变化随时调整。”张海澄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毕竟和身体健康者不一样,一般建议每周至少运动5次,每次30分钟。运动频率应根据运动时间来定,原则是“短时高频,长时低频”。另外,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应遵循4个原则。

  1.先评估再运动。患者应在就诊时,请医生帮助评估病情,推荐适合的运动类型、时间和频率。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参加医院的心血管疾病康复训练,在医生、护士指导下做一个科学、量化的评估,开具运动处方。没有条件的患者,也可以通过自测运动前后的脉搏和心率实现自我监控。心血管病患者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170减去年龄的范围内。

  2.循序渐进。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要保证循序渐进,运动强度慢慢增加。每次运动前进行5~10分钟热身,待身体调整到***佳状态后保持运动10~20分钟(身体微微出汗为宜),***后要留出5~8分钟的恢复时间,让身体慢慢停下来。

  3.根据病情选运动。例如,处于病情急性期的患者,医生一般会推荐低强度运动,如慢走、轻微的家务活等。待病情比较稳定或已经过了急性期、亚急性期,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体力等情况,推荐一些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患者还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增加运动强度。若患者处于康复期,病情相对稳定的话,可以选择慢跑、快跑等更高强度的运动,但要量力而行。

  4.不要逞强。建议患者运动前备好急救药品,一旦运动中出现胸痛、明显心慌或头晕等症状,要马上停止运动。同时,要到医院请医生观察是否病情发生了变化,并判断目前的运动项目、强度、频率和时间是否合适。(记者 张 健)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